close

l   我們是有限的,我們並沒有無窮的時間去實踐在此生所有想做的事。

l   我們有採取行動或不採取行動的潛能,不採取行動也是一種選擇。

l   我們選擇自己的行動,因此我們可以在某個程度上創造自己的命運。

l   「意義」是當我們發現自己被孤獨的拋擲在這個世界上,然後用「承諾」和「創造性的生活」來獲得的價值。

l   當我們增加對各種選擇的覺察時,也增加為這些選擇負責的責任感。

l   我們難免會陷入寂寞、無意義、空虛、罪惡和孤獨之中。

l   本質上我們是孤獨的,但是我們都有機會和其他的生命產生聯繫。

感想:

增進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是一種對自我認識真誠的表現,是一種面向我們生命註定所擁有的「自由」所做的努力的第一步。

自我覺察是要付出代價的,就像是Rollo may所說的:

 

存在需要勇氣,我們的選擇會決定我們成為怎麼樣的人,我們內在一直都存在著掙扎,雖然我們想要透過成熟與獨立來達到成長,但是我們瞭解自我拓展經常是個痛苦的歷程。

因此,我們常掙扎於「依賴的安全」和「成長的喜悅與痛苦」之中。

 

這裡的存在,是我們去尋找「人類存在的限制與悲劇性」及「人類生命中機會和可能性」,這之間所蘊含的意義,當我們試著去探尋人生中存在的意義時,我們直視自己的人生、價值、創造性、可能性,並且去面對他,讓自己「自由」。

 

可見的,話題焦點又回到了這樣的代價,是從「依賴的安全」,也就是既有的生活模式,去迎接去改變變成「成長的喜悅與痛苦」,很不難想像的,我們幾乎都在回到老家(go home again),當我們為了自己生命開始要去奮鬥些什麼時,卻常常被過去的泥淖或是對自己的限制所束縛。雖然有些限制是環境上的,是社會上的,是道德上的。

但我們還是擁有自由。

Frankl表示,自由必須受到一定的限制,我們不是在任何條件下都自由,但是我們有自由抵抗這些限制。最後這些條件由我們來決定,同時我們為這些決定負責任。

有些人窮其一生都在逃避自己擁有自由的能力,不真誠的面對他的人生是因為依賴的安全帶給他墨守成規以及據守自己現在僅存的擁有而做的決定,他害怕這樣的改變是不是會讓他一無所有,如果真的一無所有了,那還不如不要改變。

卻因為這樣的不真誠,使他們產生了「存在的罪惡感」(existential guilt),他們察覺到自己正在逃避對自己有能力改變現況的選擇,他們正在放棄這樣的決定權,並且放棄自己存在這世上意義,對自己的情況置之不理,雖然可能讓人感到相對安心,但是卻會使人便得毫無生氣(deadness),他們放棄了一些我們應該有的自由、的意義,這樣的不真誠變成了焦慮,他們無時無刻都感到空虛和焦慮,又因為他們沒有勇氣去面對去處理自己的焦慮,所以這些焦慮變成了罪惡感,對於自己不能做什麼的匱乏感產生罪惡。他們藉由某些行動來避開他們的焦慮,以及避開他們的罪惡,如此,他們很少洞察並且去面對自己有選擇的自由。

  自我洞察是開始的第一步,我們可能會有以下對於洞察所得到的經驗。

l   他們會看到自己為了逃避做選擇時所伴隨的焦慮,因而放棄作選擇以換取依賴的安全感。

l   他們開始瞭解自我認同依附在另一些人對他們的認定上。也就是說,他們從別人的讚美和肯定中尋求自己的存在,而不是從自己的判斷尋求肯定。

l   他們學習到自己用了許多方式,讓自己被過去的決定束縛,並且瞭解他們可以重新做決定。

l   他們學習到,雖然他們無法改變在某些生命中特定的事件,但是他們可以改變自己對這些事件的看法和反應。

l   他們瞭解到自己的未來不必然複製過去,因為他們可以從過去中學習如何創造未來。

l   他們會瞭解,自己過度的在意死亡和掙扎,以至於無法欣賞生命。

l   他們能夠接受自己的限制,但仍然感到自己是有價值的,因為他們瞭解不需要做到完美就能夠有價值。

l   他們發現自己未曾好好的活在當下,因為腦海中總是被過去所盤據或不斷地計畫著未來,或者總想再同一個時間中做很多的事。

 

有些被動面對,源自於自己被別人的眼光以及價值所枷鎖住,感覺不到自己能夠自我決定的能力,Sartre曾說:「我們就是自己的選擇。」當我們選擇讓別人來決定我們的價值還有定義,或為我們做任何選擇,雖然這會是一種選擇,但我們卻被動的承接別人給我們的選擇,沒有自己去面對的勇氣。我們永遠要告訴自己,自己是有創造未來的選擇的。

這些文句的前半部分,基本上都是有自我洞察能力的人能夠洞察得到的,後半文具是「轉念」的想法,這樣的改變想必太過巨然,巨然到我們還無法脫離「依賴的安全」,但是至少我們知道我們存在的某些議題是有阻於我們尋求自由的意義的。

這樣的第一步,使我們能夠比較少回到老家,至少比之前困難。

    而我最有感的就是最後一點的部份,有時候我們洞察到自己,卻發現自己好像都沒有好好的活在當下。總是在過去和未來中徘徊,雖然有些時候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我們自己現在正在做什麼,但不過幾分鐘的時間,又會回到了過去或未來。這是在打坐的時候才慢慢發覺的,我們好像一直都忘記自己的呼吸速率、自己的呼吸快慢、自己的身體感覺,就好像我們忘記我們自己有自我選擇的權利一樣。

  我們只有好好活在當下,存在於當下,面對自己所泥淖的議題,我們才能夠真誠的去做一些改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林宥樺臨床心理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